1、自恋者怎么了:自恋型人格最怕什么?
自恋型人格最怕别人暴露自己的缺点,害怕承认自己的缺点。
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具有这种人格的患者在与他人交往时渴望被仰慕,对责备、失败、挫折极为敏感,受到攻击时变得易怒或抑郁;这一特征往往表现在对与之交往的其他人,包括医生的冒犯,这种人格障碍可能发生在大人物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什么都不做的普通人身上。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往往很普遍;他们的抑郁、人际关系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会干扰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主义的追求也可能使他们获得更高的工作成就。
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细微感受,缺乏心连心的同理心,因此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出现问题。这类人往往有特权感,期望得到特殊待遇,他们的交友大多是基于兴趣。
百科全书-自恋型人格
2.自恋者怎么了:自恋是什么,自恋的危害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认同的程度。
自我认同的程度比实际的程度差,这叫“自卑”
自我认同的程度比实际的稍高度,叫“自信”
而自我认同,自我欣赏比自己的实际情况差太多的叫“自恋”
自恋者的突出标志是自我标准和自我关心,他们投射出将注意力集中在狭隘的自我身上,并使用他们所认同的固定不变的标准来要求周围的人和事。当周围的人和事达到他的主观标准时,就会表现出幸福或满足;当周围的人或事物不符合自己的主观标准时,就会表现出压抑、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自恋是我们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残余儿童成分。它不仅会严重阻碍我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会被一些心理治疗师认定为所有精神疾病的总根源。斯科特,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帕克曾说过,不受控制的自恋是精神和精神疾病的主要前兆,自恋表面上表现为过度的自我关注。
如何摆脱自恋?
摒弃单一的自我标准,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扩大自己的精神空间,走出小我,走向更大的社会。
什么是自恋
自恋又称自恋、影子爱或自恋,是指个人爱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的一种状态。性偏离成为性的对象。
自恋的患者比较少见,可能产生自恋的因素有:
1.家庭环境 单亲家庭在自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单亲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性内容,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与受人尊敬的亲戚有相同的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因为感情不好而离婚,所以父亲或母亲对彼此的怨恨和不满往往表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觉得别人不可爱,不适合接触,从而导致自恋。
2、不当的教养方式 父母经常在孩子或他人面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赞美和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高,这往往成为自恋出现的基础。
3、心理因素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疼爱,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疼爱,以至于有的孩子有将自己和异性父母认作一体的心理倾向,显得自恋。
4、缺乏同龄人,独生子女,家里缺乏异性和同性伴侣,如果父母不鼓励孩子交朋友,不给孩子交朋友的条件,甚至阻碍他们,促进自恋。
5、创伤性经历,例如成年人在与性伴侣的交往中出现一个或另一个难题,或者遭受了重大的精神或身体打击等,都会使他们对异性恋或同性恋失去兴趣,变成自恋者。
自恋症患者男女均可见到,其表现如下:自恋症患者的性对象是自我,通常表现为影爱。即当时当地人有强烈的性欲,将自己或自己的镜像视为性行为的对象。
自恋患者一般对异性没有性兴趣,但对同性有一定的性兴趣,但必须是与自己相似的阶级的成员。他们的性行为多为手淫、性梦、性幻觉等手淫性行为。有时它涉及同性恋或异性性行为,但并不爱上对方,而是将性行为想象成另一个自己与自己发生性关系。
这些患者有强烈的自爱潜意识。对他人的爱只是偶然的,表现出一贯的情感冷漠,对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冷漠。许多患者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他们通常自我夸大、自我赞美、自我展示,并且经常幻想自己是美丽的、有才华的和有能力的。在情感和内心世界中都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极端。受到批评时,遇到挫折或失败,表现出愤怒、自卑、羞愧,并经常有过度和抑郁的反应。
自恋一旦形成,一般很难改正。因此,应以预防自恋为重点,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照顾和合理的养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只要及时发现原因,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调整,改善环境,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伴侣互动,儿童青少年的自恋行为是可以消除的。
对于那些有明显精神抑郁症状的自恋患者,心理治疗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善待他们,温柔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清个人的缺陷,树立改正的信心。一般都可以接受,越是困难的情况,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