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曼纽·妮可《达尔瓦》:拯救,并非是一蹴而就

rejushe
rejushe 2023.08.14 17:45
关注

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拍摄的长篇处女作《达尔瓦》,讲述了女童被性侵这一敏感的社会议题,尤其施加性暴力的人是女童的生父,有恋童癖的中年男人。这令人不免联想到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负盛名又招致众议的小说《洛丽塔》及其所改编的影视作品。两部作品有着些许相似之处,无论是达尔瓦还是洛丽塔都被迫过早由“少女”向“女人”角色转变,散发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性感气息,这都归咎于她们所遭遇的扭曲可怖的{{BANNED}}家庭环境。

艾曼纽·妮可《达尔瓦》:拯救,并非是一蹴而就

不同于《洛丽塔》文本中满溢男性主角的虚伪自叙,有意遮蔽少女洛丽塔所经历的丑恶与生存困境。女性视角下的《达尔瓦》拒绝满足看客的窥淫癖,并谨慎规避了对女童过往伤害的二次曝光,仅以镜头之眼追踪记录达尔瓦从被解救到送往儿童收容所,直至最终重获自我新生的艰难蜕变过程。

电影开篇呈现的是达尔瓦与父亲的强制分离。一面是生父被警察逮捕,一面是女孩被儿童社工营救。达尔瓦声嘶力竭呼喊着父亲姓名的画面,俨然一对热恋情侣被上门拆散,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又震惊的开场,一如影片的另一个译名《错爱的教育》。继续观看,观众才可知晓悲哀的真相,原来父母离婚后,判决给父亲的达尔瓦,自5岁至12岁,整整7年间都被生父灌输了一种可怕的思想——父女之爱无道德界限,爱即男女之爱。

从物理空间中解救个体并非难事,真正的困难在于对未成年受害者过往认知的拨乱反正,帮助其如何复归正常社会。刚进入儿童收容所中的达尔瓦,被周围的孩子们惊叹有着“芭比”般精致面容,却也因衣着打扮过于成熟而被诟病讥讽。生父对尚处于懵懂孩童阶段的达尔瓦实施了“光源氏计划”,把幼女培养为自己理想中的女人,为此不惜长期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有意切断女儿与外界的社交联系。父亲通过谎言建构了达尔瓦的世界,令她认为母亲是离家出走的,自己与父亲有着不可分离的深刻羁绊,因此逐渐沦为父亲的玩物,并自我内化了这样的不正常的关系,以致无法融入同龄人中,也无法真正接纳母亲。

达尔瓦是不幸的,尽管导演从未正面刻画女孩遭遇的伤害,不安、焦躁,甚至看上去不服从管教,一次又一次地逃跑,跑回曾经与父亲同住的屋子里,躲进屋子的衣柜中才能安然入睡,却侧面暗示了其极度匮乏的安全感。而达尔瓦又是幸运的,支离破碎、眼看摇摇欲坠的人生,逐渐迎来转机,一缕又一缕的曙光照亮她原本灰暗的底色。儿童福利院中的室友——非裔女孩萨米尔带给她来自朋辈的鼓励与爱,让她学会了如何迎击那些不具善意的流言蜚语,机构志愿者——男性社工杰登犹如年长的父兄关注且保护着她,为她推开聚会上企图揩油的另一名男性,同时拒绝她错误的身体回报,成长途中缺席的亲生母亲实际也从未抛弃过女儿,并想方设法重新夺回抚养权,为的是给予她今后更多温暖与爱。

佯装坚强的达尔瓦,毕竟也只是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她害怕孤独,害怕分离,害怕被这些爱着她的人所抛弃,她从与充满善意与温情的人们的交往中,渐渐习得了爱的正确表达方式。爱是多样的,不是讨好,更不是自我毁灭。当有了自我意识的她,剪去了长期烫得一丝不苟的金色卷发,脱下了昔日对父亲而言充满性暗示意味的蕾丝黑裙,换上带有青春活力色彩的运动服。她不再焦虑与室友兼朋友萨米尔的分别,转而馈赠了对方合适的礼物。她也不再仇视姗姗来迟的母亲,而是在母亲的陪伴下,一同坐在了审判生父的法庭中,并用小手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形成了日后坚固的母女同盟。电影《达尔瓦》作为另一个“洛丽塔”被拯救的故事,稍显几分童话般的理想、顺遂。达尔瓦遇到的几乎更多的是好人,而非面临或将再次拉她入深渊的不确定因素,流露出了女性导演温和的善意,这也启示着我们施以援手离不开系统性的救助机制,社会、家庭、校园、媒体等等,必须环环紧扣、不可大意。惟其如此,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才能有勇气回归到常态,才能找寻和恢复自身的主体性。

查看更多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