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宣判》在北京卫视两集首播。根据酷云实时的收视率数据来看,这部电视剧开播之后,收视率便水涨船高。北京卫视持续处于卫视同时段第一的状态上。显然,《宣判》开局两集的“海船杀人案”是足以调动观众胃口的。
不过,剧作播出之后,形成的观众口碑情况,并不理想。虽然该剧峰值收视率一度冲上了0.5%以上,但是最终形成的观众口碑,却出现了大量的一星、两星的差评。部分吐槽内容,集中在了剧情的失真,和蓝盈莹、王千源等主演的演技不真实上。我想,演员演技上的问题,主要还是剧本问题。
《宣判》失真,是肉眼可见的。这部电视剧在讲故事上,没有什么技巧,纯粹就是凭借编剧的“直觉”去硬推动。开局两集的“海船杀人案”,竟然到了庭审环节才出现了翻案,而且翻案的动机竟然是当事人的“幡然醒悟”。如果没有这个“幡然醒悟”,这个案子也就稀里糊涂地判决了。
这就属于“硬推动”了。在实际的案情侦查过程当中,这种当庭翻案的可能性近乎为零,《宣判》把刑侦人员当摆设吗?这么明显的刑事案件,刑侦人员竟然束手无策?该剧开播两集的内容,在现实逻辑上,不够成立。
再比如说,有一位记者专门在自己的报纸上报道警力人员违法乱纪的事情,并且到人家派出所假装工作人员,去查“案底”。这场戏,可能想要证明,警力人员的不容易。但是,它最终证明的是这部电视剧的胡编乱造。试问,哪一家报纸会专门报道敬爱的警察叔叔的负面新闻,还专门搞系列,还专门捧出来一个专业记者呢?
甚至于,一说主角们不容易,工作辛苦,就一定是吃不上正经饭了,只能吃泡面了。《宣判》刚开局,便是法院的工作人员们吃泡面,两集还没过,这个套路面的内容就上来了。这类套路式的桥段,在该剧当中大面积存在。这是编剧创作水平上的问题,更是意识上的问题。
包括蓝盈莹和王千源面对的演技质疑。这根本不是蓝盈莹和王千源的问题,这是编剧创作角色上的问题。比如说,有观众批评,《宣判》当中,蓝盈莹怎么塑造了一个司法文盲的样子呢?这种一脸司法文盲的状态,怎么就饰演法院工作人员了呢?继而,观众们开始大肆批评蓝盈莹的演技。
这根本不是演技的问题,是编剧桥段塑造上的问题。您想一想,蓝盈莹为什么要这么表演?因为剧本需要的。比如说,她在剧作当中那些傻白甜的台词,难道是蓝盈莹自己写的吗?显然,是编剧给角色安排了这么司法文盲的台词,女主角才只能硬着头皮去表演啊。这种文盲式的台词,换表演大师来,出来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王千源饰演的男主角像一个军队退下来的老干部。王千源自身的表演,确实硬朗一些。但是,若不是剧本角色设计这么“老干部化”,王千源何至于此呢?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在塑造男主角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男主角打造成为一个硬汉形象。可能,编剧更熟悉钢铁工人们的形象吧,以为法院工作者也是钢厂上班一样。
当我们认真分析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最终能够发现的便是,剧作的成败,关键点都在剧本上。《宣判》收视率成绩相对很出色,是剧本简单粗暴,直接拿“海船杀人案”招呼观众。这种硬看点,对于当下的客厅观众们而言,构成强大吸引力。
这部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差,问题也出在剧本上。作为一部需要写实的电视剧,它却更像是胡编乱造的爽剧。编剧在塑造真实角色和真实故事的能力上,严重不足。《宣判》这还只是开局,便已经被大家找出那么多的毛病。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继续播出,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槽点。
当然,这样的电视剧,可能开局收视率会很好,但后续,一定是乏力的。真正优秀的电视剧,收视率是逐渐能打的。《宣判》这种,一锤子买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