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位老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保管好儿子托付的物品,甚至不惜编造“儿已亡故”的谎言?
一种什么样的执着,让一个家族四代人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接力”,走过大半个中国打探一位亲人的下落?
张人亚,这个如今与100年前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甚至连他的生平、下落都无从知晓。为了寻找他,许多人付出了大量努力。
躺在靠窗的病榻上,双眼望向院子的大门,一次次期盼儿子归来的身影,是这位老人做得最多的一件事。
晚年的张爵谦,思维常常止不住地飘回过去,回到许多年前,他和儿子相见的第一面,还有和第一面时隔29年后,他和儿子相见的最后一面。
1898年5月的一天,张家祠堂后的一处大宅院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婴被取名为守和,字静泉。
在清末的宁波府镇海县霞浦镇,张姓是一个大姓。从南宋末年起,张姓居民的祖先便为躲避战乱来此定居。张守和在家中的男孩里排行老二,“守和”的名字严格来源于族内“和”字辈的排行,寄托着族人对这个男孩成长的期许。
张守和的童年时期,正值国内反清斗争风起云涌之时。1906年,堂兄晚荷先生在张家祠堂内主持开设了霞浦学堂。依照族人的安排,张守和来此读书。
尽管出身秀才,但晚荷先生的思想却十分进步。在他的课堂上,时常能听到在当地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晚荷先生设在祠堂内的教室,几度被人蓄意毁坏。不过,他丝毫不为所动,还把学堂搬到了自己家中,坚持办了下去。
张爵谦记得,在晚荷先生的影响下,年少的儿子也不再循规蹈矩。他曾自作主张,干了一件令族人头皮发麻的“叛逆”之事:邀集几个同学一起,敲坏了家乡庙里的“泥菩萨”。
在上海,这位心忧天下的青年接触到更多先进的革命思想,目睹了当时工人生活的真实状况,决心为改善工人生活做一些事情,而他的表现,也引起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注意。
张爵谦对儿子在上海所做的事情并不关注,他最初也弄不明白到底什么叫“工人运动”。晚年的他只是时常想起,在父子俩并不算很长的相处时光中,真应该多为儿子做点什么。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白色恐怖笼罩上海。那年年底,许久没有回过宁波的张人亚,推开了霞浦老家的大门。
那一次父子见面,和以往的气氛完全不同:张人亚一上来没有说别的,只是郑重交给父亲一个秘密任务: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书刊。
这些文件和书刊里,有张人亚先前获得的第一部党章,还包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等文献。
怎样才能做到“秘密”呢?张爵谦眉头一皱,想了一个奇招:他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衣冠冢,接着用油纸裹好文件藏进空棺里。
衣冠冢建起之前,张人亚便已再次匆匆出门。张爵谦一直不露声色地守着这个衣冠冢,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里面的一切。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才叫来三儿子张静茂,向他揭开了“衣冠冢之谜”,并要求张静茂将这些文献上交国家。其中多件文献,后来均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坚决斗争……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霞浦的长山岗上,衣冠冢经历了一年年风雨的冲刷,岁月的刻蚀让墓碑一日日失去往昔的光泽,变得愈加粗糙,愈加凹凸不平。
由于张爵谦长期守口如瓶,上世纪中叶的霞浦人,并不清楚衣冠冢的“真相”。在寻找张人亚这件事上,自然帮不上什么忙。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静茂等曾在报纸上刊登过启事,也曾通过写信等方式联系过当年可能和张人亚共事过的人打探情况,却没有得到过确切回音。
2005年4月的一天,张静茂的孙女张建优在上网时偶然得知:在衣冠冢内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珍藏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次日,张人亚的侄子张时华等一行三人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掌握了关于张人亚革命活动的一些信息。
张家人得知,1927年张人亚离家后,曾前往当时的中央苏区工作。于是,当月张家几位后代便相约从上海、山东和江西等地分别出发,到瑞金会合,寻找张人亚的踪迹。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张人亚不久后就来到这新华社福州7月28日电(记者邓倩倩、田晓航)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医师数量翻了一番、中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比10年前增长了98.11%……记者28日从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年来,我国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取得成效。里。在苏区,他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等职务,出版、印刷与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为了提高效率,张家后代开展了密切合作:张静茂的大儿子张时才在嘉兴做后方的“总参谋”;二儿子张时华住在上海,主要在上海查找资料、联系相关部门;在江西的张家人为了查找中央档案馆中的资料,专程往北京跑了三趟……
终于,在一份1933年1月7日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张家人找到了一份《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悼词写道: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张人亚同志,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得到这份悼词后,张静茂的儿女们带着家人回到了霞浦老家。他们来到长山岗上,在张爵谦的墓前报告:
2021年4月,记者在上海市奉贤区见到了正在休养的张时华。年近九旬的张时华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他说,为了能与更多人交流张人亚的事迹,他在70多岁时学会了用电脑,学会了上网,甚至还学会用“贴吧”。
不少张家人已满头白发,但当他们谈起张人亚时,眼神里就闪烁着光芒。2011年,张家后人以“张人亚革命事迹调研组”的名义,将耗费数年心血写成的《张人亚传》一书出版。
自2010年代开始,各类报刊、杂志上的张人亚研究文章不断涌现,新闻网站推出“纪念张人亚”专题网页,志愿者来霞浦祭扫衣冠冢的活动逐渐形成风气……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事迹,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听完张人亚的故事,熟悉新闻广播剧制作的记者曹美丽,决定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再走一回“寻找张人亚”的道路。
为了还原一个形象更丰富立体的张人亚,曹美丽和同事们兵分五路,深入全国各地采访。她至今仍记得,团队到达瑞金时,当地的绵绵冬雨下个不停。
曹美丽说,她是浙江人,张人亚也是浙江人。面对刺骨的阴冷,当时她不禁牵挂起了自己这位百年前的“老乡”——当年,他会不会和自己一样,开始想家?
“我像一个小妹,怀着对兄长的敬仰,一路去找他,循着他的轨迹,看他做过什么、说过什么、想过什么,最后又怎么样了。”
在芜湖寻访时,她随身携带的电脑忽然损坏,正在酒店的她不得不中断写作,跑去酒店大堂,试着向值班经理求助。
“我正在写一个东西,但是电脑坏了,想借用一下酒店的电脑。”彭素虹边说,边举起几份寻访路上积累的材料向经理示意。
或许是无意瞅见了材料上“张人亚”三个醒目的大字,经理忽然兴奋地说:“可否冒昧地问一句,您是在写张人亚吗?”
“巧了,我最近正在读一本关于他的书,革命年代他曾经当过我们芜湖的‘父母官’,我印象很深。他的故事很感人。”
“这样吧,我帮您协调一下,您可以去我们内部财务的电脑上继续写。”说完这些,经理还和彭素虹半开玩笑地说,将来写出了关于张人亚的“大作”,要第一时间给他也寄一本。
在上海寻访时,令彭素虹印象最深的是一丛盛开的杜鹃花。她在《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一书中写道:
夕阳西下,我们走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不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正恣意绽放。这一个隐喻,像是在把我们一路寻访的初心唤醒……多少如张人亚一样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才种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枝头怒放的杜鹃花,那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美的象征。
在新闻广播剧、纪实文学之外,话剧《张人亚》、电影《力量密码》等与张人亚事迹相关的其他文艺作品,这两年也相继走向舞台、走向荧屏,与观众见面。
一位文艺评论工作者说,在任何时候,党章守护者应当值得所有人尊敬。“让张人亚这个‘IP’火起来,是时候了。”
当年的霞浦镇,现在已成为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近年来,该街道会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整理完成了大量关于张人亚的史料,寻回文献复制品数十件。2017年,衣冠冢附近正式建成了以张人亚名字命名的党章学堂。
在学堂内部的张人亚事迹陈列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复制件,摆放在最显要的位置。2022年7月,党章学堂还在新展厅开辟了一面“党章墙”,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党章。
1990年出生的童思琪,自党章学堂开馆起便成为馆内的讲解员。一开始,她满脑子都是如何练好讲解“打动”参观者。而现在,她却常常被参观者“打动”:
一位游客看完第一部党章复制件的展陈后,决定把自己平时收藏的所有党章都捐给学堂;一位老党员在学堂里缓缓展开保护了近70年的、在1953年自己入党宣誓仪式上使用过的党旗。看着党章守护者的生平展陈,这位党旗的“守护者”伫立良久,久久不愿离去……
童思琪告诉记者,来党章学堂寻访张人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她有时一天要连续讲解七八个小时。她还曾走出宁波去嘉兴宣讲,去上海宣讲,通过云直播平台把党章学堂里的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
人亚公园、人亚先锋·红领集市、人亚儿童友好馆……在霞浦,越来越多的地方打上了张人亚的烙印。在北仑区霞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龙眼中,这种烙印不是简单“取个名字”“挂块牌子”,而是要让张人亚身上的革命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找到更多的学习者、继承者、发扬者。
引导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治理最前沿纾民困、解民忧;引导各村各社区组建“和美党建联盟”,有效将社会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志愿服务团队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集卡司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服务,为困难人员送“爱心套餐”,为高龄老人买菜、理发、爱心缝补……
“我和张人亚一样,都是‘90后’,但他比我早出生了近一个世纪。”童思琪说,这一代“90后”们,正从前辈身上学习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学习不畏艰险的强大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力量。
童思琪说,她的女儿6岁,几乎和党章学堂同时“长大”。女儿咿呀学语时,就听到母亲在家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张人亚相关讲稿。如今,她已能自己把母亲在党章学堂工作的讲解词大概地背下来。
有没有快三提前预测大小单双〖超神計划〗